近年来,江南大学以数学建模为平台,通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能力,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更新培养理念,确立创新教育目标
针对数学建模所蕴含的内在创新要素,学校明确了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数学建模教学导向,旨在提升学生应用数学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培养过程中,学校着力于系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面对交叉学科中复杂问题的模型构建能力;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合理有效转化的双向翻译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此外,对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还需要较高的英文读写能力等。
渗透第一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校秉持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合、渗透于传统数学课程教学的理念,在不增加课时的条件下,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增效益。对原教材中的问题通过条件变换、引申推广、引入开放题等方式挖掘教材的应用元素;从教材的编写、数模插件的制作、课程授课和考试命题等环节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促进学校大学数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注重实例引入,激发学生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应用于专业课程学习、专业问题研究的兴趣和意愿。
深挖第二课堂,打造创新培养体系
为弥补第一课堂教学时限不足,学校还致力于第二课堂三个子系统构建。
数学建模知识普及子系统。安排专家讲座,介绍数学史和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人文价值,提高应用数学创新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如组建基于数学建模的“最难就业年”现象调研实践团,利用数学建模预测新一年就业。
数学建模科研实践子系统。依托学校理学院应用数学学科优势,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使学生在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研究中受到锻炼,增强解决专业性强、交叉性强、复杂性强问题的信心。
数学建模系列竞赛子系统。以校级竞赛为选拔起点,形成了赛区竞赛到全国竞赛直至美国竞赛,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等多层次、多形式的选手选拔、辅导培训机制。
构建名师团队,保障创新教育质量
数学建模教学及参赛培训中,指导教师团队是关键。学校数学建模教学团队不断成长壮大,团队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在数学建模领域各有专长,作风过硬、极具团结协作精神。与此同时,学校数学建模参赛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该体系除了指导教师团队建设外,还包括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材料的编写,各项软硬件资源库的建立和参赛操作规程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