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光学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作者:理学院  编辑:院研究生办   发布日期: 2022-10-05   来源:院研究生办公室   理学院

江南大学理学院设有《光学工程(080300)》一级学科、《光电信息工程(085408)》专业学位和《数学(070100)》一级学科三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硕士研究生导师67人。建有江苏省轻工光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尚德)光伏技术研究院、中国轻工业光电转换和智能检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学物理实验基础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与江苏新广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成立8家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近5年来,学院发表SCI等三大检索论文800余篇,多篇论文进入ESI高被引全球前1%排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7项,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达2700万,教师个人科研获国家、部省级奖12项,申请专利500余项,与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保持紧密合作关系。

光学工程学科介绍

光学工程硕士一级学科点获批于2006,“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目前有先进光谱技术、光学成像与检测、光电器件与系统、光通信与光信息和微纳结构与光电材料五个方向;拥有1600平方米专业实验室和近2000万元的大型精密科研设备;建有3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过去四年共主持各级科研项目70余项,到账总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共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6,其中3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1人入选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2人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2009以来已培养硕士研究生304人,目前在校研究生159人,近三年一名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江苏省优学位论文,毕业研究生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学科特色

以科学研究为根本、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开发为载体,江南大学光学工程学科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借力当地资源,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

彰显传统优势,促进创新发展:在继续保持光伏技术、食品光谱技术和大气光通讯等研究领域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大力促进轻工光电器件、微纳光子学、量子保密通讯和生物医学成像等新方向的研究探索,实现江南大学光学工程学科在科研队伍、硬件设备和成果产出等各个层面的快速发展。

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与众多高科技龙头企业建立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个和企业研究院1个,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有效辐照面积160mm×160mm、稳态和瞬态一体并配备测试系统的LED太阳模拟器;研发出绝对效率提高近1.0%的单晶PPERC电池,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021年被科创中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案例库收录;研制的高效自发光白光LED,被评为2016中国十大光学进展。

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和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国家重点学科相结合,将光谱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成果通过国家权威管理部门鉴定,得到填补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结论,主导制定了白酒年份酒鉴定标准。

校所联合,优势互补:同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国家实验室建有光电工程联合实验室,研制了能同时在线测量强激光束强度和相位的波前传感仪,达到了国际同类装置的最高水平。通过与上海技术物理所等单位在大气光通信和量子保密通讯领域的合作,大大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获得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多篇。

国际交流,提升水平:同美国哈佛大学、普渡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比利时鲁文大学等保持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通过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展开多层次的人员交流、协作实验研究等多种形式,筹建江南大学生物光子学国际联合实验室在生物光学、光学检测、纳米光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

光学工程(080300)学术型硕士点

01先进光谱技术;研究复合体系的吸收、荧光和拉曼光谱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实验研究结合量子理论,建立有机分子光谱机理和复合体系光谱规律;光谱技术结合建模计算,建立复合体系光谱分析新方法;开创性地将光谱技术应用于液态食品和中国白酒等食品检测,解决复合体系的谱带重叠等问题,建立食品安全检测的新技术,实现对目标物快捷、灵敏、准确的鉴别和测定。7项相关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02光学成像与检测;研究生物组织、细胞以及各类材料的多模式成像和模式识别等技术。通过同时检测物体透射或反射光的相位和强度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从而为生物、材料医学领域提供有力的观测手段。和上海光机所合作将研究成果用于国内XX大型科学工程的光波相位在线检测,实用结果证明,所研制设备的综合性能高于日本和美国的同类设设备。

03光电器件与系统;研究太阳电池、LED器件、集成光源等领域的新材料、新器件和新技术。在提高硅基太阳电池转换效率的基础上,研究各种新型有机太阳电,提高光能转换效率;研究复合材料和人工结构在在LED中的应用,以提高发光效率并改善光谱性质;研究光束整形和优化设计新技术,提高照明质量。所研制的单晶PPERC电池绝对效率提高近1.0%,填补国内空白,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2021年被科创中国新能源技术应用案例库收录;研发了国内第一台LED太阳模拟器,在2012年国际光伏展会上被评为十大亮点之一;建立的微环单芯片自发白光LED技术被评为“2016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

04光通信与光信息:研究各类气象和海洋环境下光学传输的基本理论和基于自适应光学的矫正技术。通过研究湍流介质随机干扰规律与随机干扰控制技术,解决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能量利用率低与校正速度慢等核心问题,提高自由空间-光纤混合通信链路的光纤耦合效率,获得能量利用率85%和校正频率250Hz的液晶自适应光学系统,运用该系统的国家天文台2.16米望远镜和中科院长光所1.23米望远镜实现了准衍射极限分辨率星体成像。

05微纳结构与光电功能材料;研究如何利用人工微结构材料对光束进行约束和操控,并设计新型的维纳光学器件。研究等离子激元(SPPs)光波导、SPPs传感器,SPPs增强吸收与散射等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基于超表面的独特光学特性,研究人工表面微结构衍射型微光元件在通信、滤波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器件的材料参数和结构的物理尺寸,使器件在工作波段实现电磁波超完美吸收等。

光电信息工程(085408)专业学位硕士点介绍

01光谱技术及应用;研究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和拉曼光谱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应用系统等,重点开展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的研究工作,将光谱技术和智能算法相结合,研发高灵敏、智能化、高效实用的检测技术和应用系统。其中光谱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有机分子的光谱理论和检测技术;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光谱技术在食品添加剂检测、酒类食品检测、液态食品检测、水质检测和农药检测等与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应用;生物光谱诊断机理和技术方面的工作,主要研究人体的体液的光谱分析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02成像与显示;研究如何用光学方法检测物体的内部三维结构,并用光学方法对所探测信息进行显示。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何利用数字全息技术实现真三维立体成像、如何用光场矩成像技术进行立体成像和虚拟显示及如何实现裸眼3D显示等。

03光电器件及应用;此方向主要研究新型高效太阳电池和各种光伏技术的工程应用、新型的发光材料的研制及其在LED中的应用及各种新型以LED作为光源的各种灯具合计等。

04光通信与光信息:研究现代光通信链路湍流介质随机干扰规律与随机干扰控制技术,提高自由空间-光纤混合通信链路的光纤耦合效率的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开发抗干扰能力强的自适应光学系统。

05光电材料及应用;研究光电半导体及低维纳米材料的功能开发及其在新型光电领域中的应用。探究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在纳米集成光电器件中的应用、人工微结构表面及半导体光电特性、微纳结构器件对光束的约束与调控、人工复合结构的电磁谐振吸收等。

学术带头人介绍

朱拓(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开展分子光谱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工作。建立了醇类物等有机分子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的理论,创建了渐变混合物荧光光谱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主持和作为骨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1项,科研经费612万元。发表论文128篇,超过半数被SCIEI检索,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主持完成的4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或验收,其中2项结论为国际领先2项结论为国际先进。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无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等奖1项,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4项。是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主要承担光子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3名。

陈国庆(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开展复合食品体系光谱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建立了复合体系光谱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创建了食品光谱检测新技术,促进了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主持和作为骨干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企业技术开发项目3项,到账科研经费393万元。发表论文97篇,超半数被SCIEI检索。获发明专利授权14项。7项科研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其中5项为国际领先2项为国际先进。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无锡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无锡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承担波动与近代光学《现代光谱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共指导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4名。

刘诚(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成像及检测领域的研究工作,有长期国外科研工作经历,国内率先开展PIE技术研究工作,并成功将其用于解决高功率激光束的远近场测量问题,基于江南大学和上海光机所的光电工程联合实验室,为神光II激光装置研制了结构紧凑、精度高和速度快的在线检测系统,其综合性能超过日本和美国的同类测量设备。主持国家XX专项基础研类课题、军队科技创新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总经费600余万元,发表SCI论文95篇,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主要承担成像光学信息光学等骨干课程的教学工作。兼职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毕业3名,硕士研究生38名,已毕业29名。

胡立发(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开展自适应光学理论、大气湍流模拟与探测、波前探测和校正系统研发等工作。探索了基于高像素密度、无机械运动液晶波前校正器的自适应光学新理论和方法,促进大口径望远镜光学成像、眼底成像领域的技术进步,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主持2项国家基金面上、1项国家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和1项江苏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参与国家基金重点项目、863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中科院国防创新项目等6项,总经费1609万元。发表论文140篇,其中110篇被SCIEI检索。获发明专利授权18项。2013年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主要承担大学物理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硕士生22名、博士生6名。

桑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在微纳光学领域开展科研工作,研究兴趣包括微纳功能器件开发、光子芯片、光场调控与吸收传感等方面应用。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厅级科研项目与横向课题9项,总经费300万元。发表论文109篇,其中SCI收录75篇,论文被引用15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出版著作《导模共振光学元件研究》和《数学物理方法教程》教材各一部。曾荣获贵州省教育厅优秀科技人才计划、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优秀教师、江南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主要承担的课程有《薄膜光学》、《数字图像处理》等,共指导硕士研究生2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