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理学院秉承“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总结实践经验,创新工作模式,于2011年开始探索基于专业与支部共建相结合的学生工作模式。学院试行专业辅导员兼任专业学生支部书记,专业系部教工支部与本科生专业支部结对共建,以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为抓手,开展工作实践。工作模式的改革起到了突显专业、清晰管理、加强党建的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组织建设:
全员育人 构建“立体式”学生工作体系
组织建设是实现全员育人的保障,在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全体教师的支持下,“人才培养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的理念成为理学院上下的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想引领、专业教育、管理服务既各有重点又密不可分。通过多年的工作探索,具有理院特色的“立体式”学生工作体系逐步构建成型。
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主力。辅导员的中心工作是主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要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处理突发事件。为最大限度的发挥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结合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素质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多听辅导员的建议,多开工作讨论会,少开布置会。
班主任是学生工作的依托。理学院近年来引进了很多优秀的青年博士,通过与系主任、支部书记讨论,选择能力强、热心学生管理的年轻博士担任班主任。同时通过班主任工作锻炼青年博士,作为学院后备干部的培养环节,目前学院四位院长助理都曾经是优秀的班主任。
专业导师是学生工作的延伸。2010年,理学院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在工作实践中,“团队讨论班”模式正在慢慢成熟。同一研究方向的导师定期举办讨论班,讨论班由团队导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每次确定一个主题,由老师或学生主讲,其他老师同学参加讨论。廖祖华教授的讨论班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并贯穿至毕业环节,指导本科生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二十多篇和省级优秀毕业论文多篇并曾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称号。组织两个项目和两篇论文参加首届江南大学创新论坛,其中1项被评为“我最喜爱的十件作品”评选第一名。理学院越来越多的讨论班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学术氛围日渐浓郁。
学生干部是学生工作的载体。学生干部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工作过程也是对学生的锻炼与培养。选择学习刻苦、成绩优良、工作热心、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学担任学生干部;通过大型活动组织策划、例会工作交流等形式培养锻炼,对学生活动多指导支持鼓励,使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能力。
制度建设:
全过程育人 学生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工作这一环的作用,使管理过程精细化、教育服务人性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按制度办事”的意识,理学院在工作实践中,制定了规范化的系列管理制度。
近几年先后制定了《理学院学生党建联系人制度》、《理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制度》、《理学院分党校工作条例》等学生党建工作制度;《理学院加强学风建设 提高学生学习投入度实施方案》、《理学院本科生学业警示暂行规定》、《理学院本科生考勤制度》等学风建设相关制度;《理学院班主任管理工作条例》、《理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进课堂、进宿舍的有关规定》、《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条例》等队伍建设相关制度;《理学院学生管理办公室职能中心管理条例》、《理学院贫特困生管理暂行办法》、《理学院学工相关档案管理制度》等学生管理相关制度。
在制度规范化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培养过程的精细化和人性化。比如针对学困生群体,建立了预警学生学业情况表、准毕业生欠课统计表、学籍异动学生统计表、延长生情况统计表等。通过心理辅导、学业分析、课程帮扶等形式一对一的进行沟通助学,第二次预警的学生要请家长到校面谈,查找原因。针对贫困生群体建立了贫困生资料库,详细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业情况、勤工助学意向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助学;为提高理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针对进入毕业环节的学生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去向跟踪表,详细记录每一名毕业生的就业升学状态,约谈就业思想、就业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学生。
平台建设:
全方位育人 十大中心全面服务学生
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学生个性化教育管理与服务,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学院期望通过中心的建设,提升辅导员的敬业之责、精业之能和乐业之道,提高学生助理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和综合能力,使全体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平台——学生党务中心、新闻宣传中心
党务中心成员由党员及预备党员组成,主要工作在于配合学院党委处理分党校、党员发展等相关事宜。中心建立了完善的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将相关制度、工作职责、党员发展与管理工作、工作流程与示范文本等汇编成“江南大学理学院学生党建手册”,将党务知识汇编成“学生入党手册”,建立了网格式管理模式,以教工专业支部与学生支部共建为抓手推进学生党建工作。
新闻宣传中心工作重心在于加强学院的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舆论引导功能,制定了新闻报送制度和优秀新闻评选制度,以提高各学生组织、班级的宣传意识和写作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平台——学习互助中心、创新创业中心
学习互助中心源于延长生虚拟班级,主要工作是2008年开始的学业预警,现在中心的工作重点除了学业预警外,目前中心以创建优良学风作为工作重点,开展学风创优、重点课程优秀生辅导、个性化辅导、准毕业生困难课程帮扶等工作。
创新创优中心充分利用数学建模竞赛平台、研究生企业工作站、理学院光电研究所等平台,动员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提高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中心整理编辑了《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手册》,为项目团队联系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赛,通过竞赛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浓郁自主的学习氛围。
学生成长成才教育服务平台——成长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
成长服务中心是在学院奖助工作的基础上成立的,经过多年的努力,奖助工作已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逐步成熟,现在中心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奖助过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责任意识、感恩意识和爱校情结。
学科专业特点、学生就业意识和就业信心等因素影响着学院的就业情况,为了强化学生就业意识,针对不同年级确定工作重心,大一:专业导航,培养专业兴趣;大二:发展定位,确定成长方向(升学—本专业或跨专业、留学、就业、创业);大三:就业指导,明确奋斗目标;大四:咨询服务,助力理想实现。
一站式学生服务平台——学生事务中心、新生指导中心
两个中心的建立都是为了更好的为学生服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按制度办事”的意识,把日常事务的办理归入学生事务中心,涉及新生的事务纳入新生指导中心。中心整理了涉及学生的各类事务办理流程,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熟悉老师和学习环境。
学生心灵港湾——心理健康中心
针对学院学生心理亚健康比例比较高的现象,学院专门设置“理学心晴”心理健康咨询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重点人群监控和及时治疗相结合,为学生撑起爱心保护伞。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平台——国际交流中心
理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发布学校相关的国际交流信息;组织讲座交流,提高学生国际交流的意识;讲解国际交流常识,如护照办理、国外高校情况、相关考试情况等,为交换、游学、留学等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协助学院做好国际交流渠道的开拓,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国际交流平台,拓展国际视野。
初显成效: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在工作实践中,基于“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理念,把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人才培养的功能之中,实现彼此间的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011年理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0801华罗庚团支部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学生信计联合党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被评为五好先进党支部,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教工学生联合党支部获批校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第三批创建单位;2011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三等奖4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省级学科竞赛获奖17项;2011年本科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SCI检索1篇,EI检索4篇,CSCD核心5篇;2011年获得6项授权专利,1项申请专利通过初审。
2012年是学生工作质量提升年,也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年,理学院学生工作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重培养,营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氛围;强教育,寓教育于管理服务中,增强育人实效;促发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