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发生了一系列大学生伤人和自杀的恶性事件。如马晓明杀父;马忠义捆绑女学生,欲杀人以“解脱”自己;敖志刚杀害女友等等。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新闻事件,使人们在继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之后,又一次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严峻。
笔者作为一名负责大学安全保卫的工作人员更是近距离地感受着这一切。多年的安全保卫工作,使得我与大学生的交流越发轻松和深入,在与众多的大学生们倾心长谈后,笔者总结了几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希望与所有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朋友们共商榷。
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首先是个别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所致。例如,在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人际交往不和谐、自卑、自傲、心灵脆弱和过分自我的种种情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外部原因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就业、感情和人际交往,而内部原因则是大学生社会认知上的自我中心观和自我意识的混乱。
很多大学生在高中时都是各地的精英,是老师重点培养的对象和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他们整日生活在一种光环的围绕之中。然而进入大学后,激烈的竞争使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生”,甚至有个别人难以跟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了,很多学生无法接受现实,不能实现定位的转换。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这些学生或自暴自弃,或封闭自我不与人沟通,严重的则会导致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另外,很多学生在升入大学后突然感觉失去了奋斗的目标,还有一些学生则由于接触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而对现实感到困惑,感觉生活突然间失去了意义。
一些大学生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从而形成心理障碍。他们从小就是家人的中心,所有事情都由家里人来处理,因此缺乏生活自理的能力。一旦进入大学,很难适应独立生活的环境,整天浑浑噩噩,注意力无法集中。
就业的压力也是一些大学生焦虑、烦躁和自卑感形成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扩招,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毕业即失业的压力摆在很多大学生的面前。而由于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期望值较高,因此当多年来的刻苦努力和憧憬一旦遭遇挫折,一些大学生感到心情压抑而无法自拔,继而对人生产生怀疑。
感情问题是大学生常常不能正确把握的一个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相对简单而真诚,但由于缺乏对爱的理解及对婚姻生活的正确认识,往往饱受失恋之苦而又难以自我调适,这使得不少人因恋爱失败造成心理受挫、苦闷、心理障碍、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的严重后果。
人际交往问题是一个令很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的问题。中学时代的人际交往比较简单,而大学生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则相对复杂。由于在中学时竞争很激烈,很多学生不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心得,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易于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另外,一些学生由于经济困难一方面感到比较自卑而不愿与人交流,或者虽然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另一方面难以支付高额的人际交往费用,因此变得十分孤僻,内心自卑,举止畏缩,逃避挑战。还有些大学生虽然非常想融入集体生活,但由于害羞和自卑而不敢与人接近,这些学生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其内心处于一种矛盾之中。
另外,一些出身富足家庭的独生子女往往比较自我,他们习惯于从自我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行事,而不考虑或无法了解他人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到或了解社会规范对此行为的评价,因此往往会作出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也是造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自我意识混乱一般表现为过高和过低的自我评价。前者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而过高的自我评价则使得大学生盲目乐观,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与他人产生距离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折,导致苦闷、自卑和自暴自弃。
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多方努力。家长应当多注意对子女心理和道德素质的培养,适当锻炼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并引导子女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而高校的引导作用则更加直接,除了要注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加强和学生的心理交流外,笔者还有些想法,例如: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实现心理辅导的常态化,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意识。(来源:网络)